在岁月的长河中,总有一些身影熠熠生辉,他们用热血与忠诚书写传奇,用一生诠释信仰与担当。今年99岁的抗战老兵刘庆恩,就是这样一位令人肃然起敬的英雄。18岁,他毅然投身抗日战场,在枪林弹雨间舍生忘死传递情报,为胜利拼尽全力;23岁,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,将自己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新中国建设;退役后,他扎根家乡,化身百姓心中的“好支书”,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。他的人生,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奋斗史诗。
摄影李煦
刘庆恩出生于1926年。1944年,年仅18岁的他在山东泗水毅然参军,自此踏入峥嵘岁月。时光流转,即便已到鲐背之年,回忆起刚参军时的场景,老人依然难掩激动,他用尽全身力气,清晰地说出一句日语“缴枪不杀,送你回家”。刘庆恩的亲属回忆道:“老爷子年轻的时候,这句话常常挂在嘴边。他说,每次说出这句日语,都是他和战友们最自豪的时刻,因为那意味着打了胜仗,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被狠狠挫败!”
当年,刘庆恩的家乡一片荒芜,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。“早上把人抓走了,晚上就看到了尸体……”刘庆恩的子女们回忆道,“老爷子身体好的时候,经常给我们讲当兵时目睹的这些悲惨场景。”正是目睹了侵略者的暴行,怀揣着“把侵略者打出去,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”的坚定信念,刘庆恩与战友们义无反顾地冲向战场,在枪林弹雨中舍生忘死、保家卫国。
刘庆恩所在的部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“老三团”,这支部队长期转战于沂蒙山区,作战勇猛,尤其擅长爆破。在宿北战役中,刘庆恩和战友们奉命夺取峰山。战场上,硝烟弥漫,炮火连天,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——必须取得胜利,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。在他们的拼命战斗下,最终成功攻占峰山,击毙大量敌人,牢牢控制了战场制高点,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后来,刘庆恩和战友们获得了进入学堂学习认字、写字的机会。他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时光,不仅刻苦自学汉字,还开始模仿撰写各种电文。凭借着自身的聪明伶俐,刘庆恩成为了一名通讯兵,并编入华东野战军,跟随部队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、济南战役、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。
在通讯班的日子里,每分每秒都刻满了生死考验的印记。“那时候没电话,全靠两条腿送信。”老人一边说,一边比划着,仿佛瞬间回到了那段艰难岁月。从团部到营部,近则几里地,远则需走上两三天。夜幕降临时,他们只能摸黑前行,一旦遭遇鬼子巡逻队,就得迅速躲进庄稼地里,大气都不敢出。最惊险的一次发生在临沂外围,刘庆恩将重要情报小心翼翼地缝在鞋底,毅然穿越三道日军封锁沟。一路上,荆棘划破了他的衣衫,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坚定的念头:保住情报!最终,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,成功将情报安全送达,这段经历也成为了他军旅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记忆。
从鲁南到东北,老人的军旅地图上布满了战火的印记。在淮海战役外围,刘庆恩负责运送弹药,当时的艰苦环境超乎想象。寒风凛冽,道路泥泞,敌人的炮火随时可能袭来,但他和战友们从未有过丝毫退缩,哪怕勒紧裤腰带,也要咬牙完成任务,坚决到达目的地。1948年,在四平战役外围,作为通讯班长的他,带领战友们在战壕里穿梭传信。“我们在战壕里传信,听见核心战场枪炮响了三天三夜,进去的人很少有活着出来的。”时至今日,那震耳欲聋的枪炮声,依然时常在他耳边回响。
退役后,刘庆恩选择回到家乡,成为了一名村支书。他对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。“那时候回家,就是想给乡亲们办点实事儿。”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他最真挚的初心。1958年,刘庆恩卸下村支书的担子,转身来到吉林省抚松县大安煤矿,成为了一名煤矿工人;1970年,他又奔赴抚松县仙人桥镇马鹿沟,出任人参技术员。“咱当兵的就是不怕苦不怕累,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。”刘庆恩的亲属感慨道,“老爷子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!”
尽管退役多年,老人褪色的军装里,那颗赤子之心却永远鲜亮如初。如今,在老人的床头,始终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旧被单,“在部队叠了八年被子,这习惯改不了咯。”他笑着说道,笑容里满是对军旅岁月的眷恋。
“正月里闹元宵,金匾绣开了,金匾绣咱毛主席......”每天,老人都会用沙哑却铿锵的嗓音唱起红歌,从《绣金匾》到《歌唱祖国》,这些熟悉的旋律早已刻入他的生命。“以前在部队学的,忘不掉。”这些红歌,承载着他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忆。去年重阳节,社区慰问团前来探望,98岁的刘庆恩紧紧握着志愿者的手,饱含深情地唱起红歌。当唱到最后一句“从今走向繁荣富强”时,老人那炽热的爱国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。
刘庆恩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什么是忠诚,什么是奉献。他的故事,是对伟大抗战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生动传承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。
中国吉林网吉刻APP
记者王涛
图片由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提供
洪萨配资-洪萨配资官网-一站式配资服务机构-按天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