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报记者 康劲
“现在大家一面清理淤泥、一面生产自救,抓紧时间把地里的菜花抢收回来。”8月13日,距离遭遇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已经过去6天,在甘肃兰州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的高原夏菜交易中心门前,上庄村党支部书记陈万凯正在指挥村民们装车。
上庄村位于平均海拔2500米的复杂山地环境中,几天前,当地的千亩高原菜花眼看就要丰收,但是8月7日晚的一场强降雨,却让大片大片的菜地覆盖在泥浆之中。
“菜地淹了大家心痛,所幸的是,我们上庄村1712人零伤亡。”村民曾少伟告诉记者。
8月7日19时许,大雨已经持续了近两个小时,陈万凯心里不踏实,准备起身出门去看看。此时,就听到对面黄崖沟突然“砰”的一声闷响,紧接着一道火光窜上灰蒙蒙的天空。
“河道的变压器着火了!”陈万凯心里咯噔一下。黄崖沟是村里唯一的泄洪河道,是防汛的关键处。然而此刻,平日温顺的河道已变成狂暴的“野兽”,浑浊的洪水将2米宽的河床撑开数倍,水位暴涨至半人高。
“河道水涨疯了!地质灾害点的村民、危房户,全部往安全地方挪!马上去!”陈万凯颤抖的手指在社长联络群发出这条信息后,仍不放心,挨家挨户敲门:“快往高处撤!洪水要来了!”
在上庄村八社,80岁的村民张正东一家被困成“孤岛”。陈万凯带人破墙而入时,洪水已没过膝盖,泥石堵死了大门。“快!踩着我的背上去!”他蹲下身让老人踩着自己攀上高地。
就在最后撤离时,一股洪峰将陈万凯拍倒在地,救援绳索及时抛来才捡回了一命。“轰隆——”身后传来房屋坍塌声,张正东家的屋顶瞬间被浊流吞没。
8日凌晨,彻夜未眠的陈万凯在安置点收到各社平安信息。“十社都好着哩!”“九社安全!”“七社安全!”,看到手机中弹出这样的“平安接龙”,了解到466户1712名村民全部安全转移,零伤亡,陈万凯的眼眶湿润了……
8月13日上午,《工人日报》记者驱车进入灾区腹地,经过几天的抢修,被冲毁的道路已恢复通行,但是车轮下依然是大大小小的石块,抢险的工程车辆和运送救援物资的车辆拥挤在颠簸的道路上。
所幸公安交警在沿途近10公里的道路上设置了指挥点,保障了往来车辆的通行。就在几天前,正是这群公安交警组成党员突击队冲在抢险救援的最前面。
8日6时30分左右,兰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二大队突击小组徒步进入兴隆山村时,发现了一名右腿浮肿无法活动的伤员,大队长吴国泰就地取材,用木板布条固定伤腿,和群众合力将伤员抬上门板,蹚过淤泥送上警车。
“救命啊——”8日9时许,峡口村齐膝深的淤泥中传来微弱呼救。兰州市公安局新训大队的薛容德和队友甩掉深陷泥中的靴子,徒手攀过3米多高砖墙,救出了蜷缩在卧室角落的刘奶奶。“当时泥浆都爬上了窗框,房屋危在旦夕。”薛容德回忆道。
电力抢修同样惊心动魄。
8日凌晨,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(一心百合)连心桥共产党员服务队、“黄河之滨”志愿者服务队共120余人,调集73台抢修车、42台发电机、3辆发电车投入受损设备排查和线路抢修复电工作。
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榆中县供电公司党员顾得军带领20名队员冒雨步行前往小康营乡南北关村。一到村里就有村民气喘吁吁奔来:“家里老人要吸氧,制氧机断电了!”
“拿上移动蓄电池!”顾得军转身冲进暴雨之中。调试好制氧机返回时,山道已成泥潭,崎岖难行。
抢修物资无法运达,有些地方只能靠抢修队员肩扛绳拉,平时1小时的工作量现在得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完成。
危难时刻见本色,党员服务队始终鏖战在泥石流抢修一线。8月9日21时,榆中县受灾群众全部恢复供电。8月12日22时许,受灾最严重的马莲滩村全面接入公网用电。
服务队队员张书学的岳父母家就在重灾区马莲滩村。当家人被送往医院治疗时,这位退役军人抹着泪水:“虽已走出军营,但我们永远牢记初心使命!”
中铁二十一局“党员突击队”的旗帜插在S104省道兴隆山村段。28人组成的先锋队携带10台套机械抵达后,队长尹亮先带领队员疏通涵洞、清淤排水、修整道砟,3天清理淤泥超3300立方米。
13日中午,记者在榆中县第三中学安置点了解到,170余名马莲滩村民住进校舍。“连心桥·光明驿站”在安置点架起了充电设备,村民围着大型充电宝,通过微信视频向外地的亲人报平安。
正值午饭时间,村民张伦宽捧着一碗热饭告诉记者:“在这里吃喝都有,心里踏实了。”
眼下的榆中,正进入加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新阶段,各方力量抢险重建的故事仍在继续……
(本报兰州榆中8月13日电)
洪萨配资-洪萨配资官网-一站式配资服务机构-按天配资利息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